都来读

第一节 腧穴 (第1/2页)

都来读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中医学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■学习目标

1.掌握腧穴的分类、作用、定位方法,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,毫针刺法,常用灸法及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,拔罐和刮痧疗法,推拿疗法及治疗。

2.熟悉针灸治疗原则和配穴处方原则。

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,运用针刺和艾灸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,是中医学中药组成部分。其内容包括经络、腧穴、针灸疗法及临床治疗等部分。此章重点介绍常用腧穴、针刺法、灸法、拔罐法、推拿和刮痧疗法。

一、腧穴的基本概念

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,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。腧,又作“俞”,通“输”,为输注、转输的意思;穴,原义为“土室”,引申指孔隙、凹陷处。俗称“穴位”、“孔穴”。

二、腧穴的分类

一般将归属于十四经系统的称“经穴”,未归入十四经的补充穴称“经外奇穴”,还有按压痛点取穴则称“阿是穴”。

1.十四经穴 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,总称“经穴”。经穴均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,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,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,为临床常用穴。目前经穴总数为361穴名,有单穴和双穴之分,任、督脉位于正中,一名一穴,共52对;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分布,一名双穴,有309对。

2.经外奇穴 凡未归入十四经穴范围,而有具体的位置和名称的经验效穴,统称为“经外奇穴”,简称“奇穴”。奇穴是在阿是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,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一,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,如百劳穴治瘰疬,四缝穴治小儿疳积等。

3.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、不定穴、压痛点,通常指该处既不是经穴,又不是奇穴,只是按压痛点取穴。这类穴位没有具体名称,也没有固定位置,出自《内经》的“以痛为腧”。阿是穴多在病变附近,也可在与其距离较远处,体现了针灸取穴的初级形式,是腧穴发展的最初阶段,多用于疼痛性疾病。

三、腧穴的作用

腧穴作为脏腑经络气血转输出入的特殊部位,其作用与脏腑、经络有着密切关系,主要体现在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。

(一)诊断

腧穴有反映病证、协助诊断的作用。

腧穴在病理状态下具有反映病证的作用,如胃肠疾病的人常在足三里、地机等穴出现压痛,有时可在第五至第八胸椎附近触到软性异物;患有肺脏疾患的人,常可在肺俞、中府等穴有压痛、过敏及皮下结节。因此,临床上常用指压背俞穴、募穴、郄穴、原穴的方法,察其腧穴的压痛、过敏、肿胀、硬结、凉热及局部肌肉的坚实虚软程度,并审其皮肤的色泽、丘疹、肌肉的隆起或凹陷、瘀点、脱屑等来协助诊断。

(二)治疗

腧穴有接受刺激、防治疾病的作用。腧穴不仅是气血输注的部位,也是邪气所克之处所,又是针灸防治疾病的刺激点。通过针刺、艾灸等对腧穴的刺激以通其经脉,调其气血,使阴阳归于平衡,脏腑趋于和调,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。

腧穴的治疗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。

1.邻近作用 这是经穴、奇穴和阿是穴所共有的主治作用特点,即腧穴都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的病证,如眼区的睛明、承泣、四白、球后,均能治疗眼病;耳区的耳门、听宫、听会、翳风,均能治疗耳病;胃部的中脘、建里、梁门等,均能治疗胃病。

2.远道作用 这是经穴,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的主治作用特点。这些穴位不仅能治局部病证,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达的远隔部位的病证,即常说的“经络所通,主治所及”。如合谷,不仅能治上肢病,也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证;足三里不但能治下肢病证,也能治胃肠以及更高部位的病证等。这种腧穴的远治作用异同(表9-1)。近代耳穴、头穴大有发展,这些在高部取穴的治法,也可归入远道作用范围。

表9-1 四肢部腧穴分经主治异同规律

经名|本经主病|二经相同|三经相同

手太阴经|肺、喉病

手厥阴经|心、胃病

手少阴经|心病|神志病|胸部病

手阳明经|前头、鼻、口齿病

手少阳经|侧头、胁肋病

手太阳经|后头、肩胛、神志病|耳病|眼病、咽喉病、热病

足阳明经|前头、口、齿、咽喉、胃肠病

足少阳经|侧头、耳、项、胁肋、胆病

足太阳经|后头、项、背腰、肛肠病|眼病|神志病、热病

足太阴经|脾胃病

足厥阴经|肝病

足少阴经|肾、肺、咽喉病|前阴病|腹部病

3.整体作用 临床实践证明,针灸某些腧穴,可起整体性的调治作用,这是远道作用的扩大。一般经穴都具有对某方面病证的调治作用,如泄泻时,针刺天枢能止泻;便秘时,针刺天枢则能通便;心动过速时,针刺内关能减慢心率;心动过缓时,针刺内关则可加快心率。有些穴位还能调治全身性的病证,这在手足阳明经穴和任督脉经穴中更为多见。如合谷、大椎、曲池可治疗外感发热;足三里、关元、膏肓为强壮穴,具有增强人体防卫免疫功能的作用。这些均属于腧穴的整体作用。

任督二脉因其部位特殊,除具有腧穴的近治作用外,更具有全身影响(表9-2)。

表9-2 任督二脉腧穴主治规律

经名|本经主病|二经相同

任脉|中风脱证、虚寒、下焦病|神志病、脏腑病、妇科病

督脉|中风昏迷、热病、头面病

总之,十四经穴的主治作用,归纳起来总体是:本经腧穴主治本经病,表里经腧穴能配合治疗表里两经病,邻近的经穴,治疗作用多相近,四肢部穴位应分经掌握主治,头面躯干部穴位应分部掌握主治(表9-3,表9-4)。

表9-3 躯干腧穴分部主治规律

前|后|主治

胸膺部|上背部|肺、心(上焦病)

胁腹部|下背部|肝、胆、脾、胃(中焦病)

少腹部|腰尻部|前阴、后阴、肾、肠、膀胱(下焦病)

表9-4 头面颈项部经穴主治规律

分部|主治

前头、侧头区|眼、鼻病

后头区|神志、头部病

项区|神志、咽喉、眼、头项病

眼区|眼病

鼻区|鼻病

颈区|舌、咽喉、气管、颈部病

四、腧穴定位法

腧穴定位法,又称取穴法,是指确定腧穴位置的基本方法。确定腧穴位置,要以体表标志为主要依据,在距离标志较远的部位,则于两标志之间折合一定的比例寸,称“骨度分寸”,用此“寸”表示上下左右的距离;取穴时,用手指比量这种距离,则有手指“同身寸”的应用。

腧穴定位是否准确,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。要做到定位准确,就必须掌握定位的方法。

(一)体表标志法

体表标志,主要指分布于全身体表的骨性标志和肌性标志,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类。

1.固定标志 固定标志定位,是利用五官、毛发、爪甲、**、脐窝和骨节凸起、凹陷及肌肉隆起等固定标志来取穴的方法。比较明显的标志,如鼻尖取素髎,两眉中间取印堂,两乳中间取膻中,腓骨小头前下缘取阳陵泉等。此外,肩胛冈平第三胸椎棘突,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,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,这些可作为腰背部穴的取穴标志。

2.活动标志 活动标志定位,是利用关节、肌肉、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、凹陷、皱纹等活动标志来取穴的方法。如耳门、听宫、听会应张口取;下关应闭口取;曲池宜屈肘于横纹头处来取;外展上臂时肩峰前下方的凹陷中取肩髎;取阳溪时当翘起拇指,在拇长、短伸肌肌腱之间的凹陷中取;取养老穴时,应正坐屈肘,掌心向胸,当尺骨小头桡侧骨缝中取之。

(二)骨度分寸法

骨度分寸法,古称“骨度法”,即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、长短,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。不论男女老幼,肥瘦高矮,一概以此标准折量作为量取腧穴的依据。现将全身各部骨度折量寸列表(见表9-5,图9-1)。

<div class="divimage"><img src="http://172.16.2.78/cartoon/book_file/1553/398411553/398412207/20140822150736/images/128/image0.jpg" border="0" class="imagecontent"></div>

表9-5 常用骨度表

部位|起止点|折量寸|度量法|说明

头部|前发际至后发际|12寸|直

前额两发角之间|9寸|横

耳后两完骨(乳突)之间|9寸|横

如前发际不明,从眉心至大椎穴作18寸,眉心至前发际3寸,大椎穴至后发际3寸

胸腹部|天突至歧骨(胸剑联合)|9寸|直

歧骨至脐中|8寸|直

脐中至横骨上廉(耻骨联合上缘)|5寸|直

胸部和胁肋部取穴直寸,一般根据肋骨计算,每一肋骨折作1.6寸

两**之间|8寸|横|女性可用锁骨中线代替

背腰部|大椎以下至尾骶|21椎|直

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线|3寸|横|背腰部以脊椎棘突作为定穴标志

身侧部|腋下至季胁|12寸|直|季胁指第十一肋端下方

季胁至髀枢|9寸|直|髀枢指股骨大转子高点

上肢部|腋前纹头至肘横纹|9寸|直

肘横纹至腕横纹|12寸|直|用于手三阴、手三阳经骨度分寸

下肢部|横骨上廉至股骨内上髁上缘|18寸|直

胫骨内侧髁下缘至内踝尖|13寸|直|用于足三阴经骨度分寸

髀枢至膝中|19寸|直

臀横纹至膝中|14寸|直

膝中至外踝尖|16寸|直

外踝尖至足底|3寸|直|用于足三阳经骨度分寸

(三)手指比量法

手指比量,原是指以患者本人的手指为标准度量取穴,称为“同身寸”。手指寸只是对骨度分寸的一种比拟,不能以此为准而不按骨度规定。临床常用的有三种:1中指同身寸,以患者患者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,这种同身寸法与骨度分寸相比偏长,只可用于小腿部和下肢部的直量,不适合普遍使用;2拇指同身寸,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,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;3横指同身寸,又称“一夫法”,患者将食指、中指、无名指和小指并拢,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,四指横量为3寸,多用于四肢及腹部取穴(图9-2)。

<div class="divimage"><img src="http://172.16.2.78/cartoon/book_file/1553/398411553/398412207/20140822150736/images/128/image1.jpg" border="0" class="imagecontent"></div>

体表标志和骨度分寸是确定腧穴位置的基本方法,手指比量只能说是应用时的一种配合手法。

此外,临床上还有一些被称作“简便取穴”的方法,实际是“手指比量法”和“活动标志”范围的扩展,一种体位姿势和动作的配合。常用的简便取穴方法有:两手伸开,于虎**叉,当食指端处取列缺;半握拳,当中指端所指处取劳宫;两手自然下垂,于中指端处取风市;垂肩屈肘于平肘尖处取章门;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取百会等。这些取穴方法只是作为取穴法的参考,同样要以骨度标志为准。

五、十四经常用腧穴

(一)手太阴肺经

起于中府,止于少商。分布于胸部外上方,上肢掌面桡侧及手掌、拇指桡侧(见图9-3)。本经共11穴,主治喉、胸、肺及其循行部位的病证,如咳嗽、气喘,胸部胀满,胸痛,喉痛,肩背痛等。

治疗咳喘常用中府、太渊、鱼际;治疗咯血常用孔最、太渊;治疗咽喉痛常用少商、鱼际;治疗热病常用尺泽;治疗头痛常用列缺。

1.中府

【定位】在胸前壁的外上方,前正中线旁开6寸,平第1肋间隙。

【主治】1咳嗽、气喘;2胸痛,肩背痛。

【操作】向外斜刺或平刺0.5~0.8寸。不可向内深刺,以免伤及脏器。

2.尺泽

【定位】肘横纹中,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。肘关节微屈时定位。

【主治】1咳嗽,气喘,咳血,潮热,胸部胀满,咽喉肿痛;2急性腹痛吐泻;3肘臂挛痛。

【操作】直刺0.8~1.2寸,或点刺出血。

3.列缺

【定位】前臂桡侧缘,桡骨茎突上方,腕横纹上1.5寸。当肱桡肌和拇长展肌腱之间。

<div class="divimage"><img src="http://172.16.2.78/cartoon/book_file/1553/398411553/398412207/20140822150736/images/128/image2.jpg" border="0" class="imagecontent"></div>

【主治】1外感头痛,项强,咳嗽,气喘,咽喉肿痛;2口㖞,齿痛。

【操作】向上斜刺0.3~0.5寸。

4.太渊

【定位】在腕掌侧横纹桡侧,桡动脉搏动处。

【主治】1外感,咳嗽,气喘,咽喉肿痛,胸痛;2无脉症;3腕臂痛。

【操作】避开桡动脉,直刺0.3~0.5寸。

5.少商

【定位】在手拇指末节桡侧,距指甲角0.1寸。

【主治】1咽喉肿痛,发热,咳嗽,失音,鼻衄;2昏迷,癫狂。

【操作】浅刺0.1~0.2寸,或三棱针点刺出血。

(二)手阳明大肠经

起于商阳,止于迎香。分布于食指桡侧,上肢背面桡侧、肩及面部(见图9-4)。

本经共20穴,主治头面、五官、咽喉病,热病及其循行部位的病证。如腹痛,肠鸣,泄泻,便秘,痢疾,咽喉痛,齿痛,鼻塞或鼻衄,以及本经循行部位的疼痛等。

治疗热病常用商阳、合谷、曲池;治疗头面五官疾病常用合谷;治疗胃肠病常用合谷、曲池;治疗咽喉病可用商阳、合谷;治疗肩臂痛常用合谷、曲池、手三里、臂臑和肩髃;治疗鼻病常以合谷、迎香为主。

1.合谷

【定位】在手背,第一、第二掌骨间,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。

【主治】1头痛、齿痛,目赤肿痛,咽喉肿痛,鼻衄,耳聋,痄腮,牙关紧闭,口㖞;2热病,无汗,多汗;3滞产,经闭,腹痛,便秘;4上肢疼痛、不遂。

<div class="divimage"><img src="http://172.16.2.78/cartoon/book_file/1553/398411553/398412207/20140822150736/images/128/image3.jpg" border="0" class="imagecontent"></div>

【操作】直刺0.5~1.0寸。

2.阳溪

【定位】在腕背横纹桡侧,手拇指向上翘起时,当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。

【主治】1头痛,目赤肿痛,齿痛,咽喉肿痛;2手腕痛。

【操作】直刺0.5~0.8寸。

3.手三里

【定位】在前臂背面桡侧,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,肘横纹下2寸。

【主治】1肩臂麻痛,上肢不遂;2腹痛,腹泻;3齿痛颊肿。

【操作】直刺0.8~1.2寸。

4.曲池

【定位】在肘横纹外侧端,屈肘,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。

【主治】1热病,咽喉肿痛,齿痛,目赤痛,头痛,眩晕,癫狂;2上肢不遂,手臂肿痛,瘰疬;3瘾疹;4腹痛,吐泻,月经不调。

【操作】直刺1.0~1.5寸。

5.臂臑

【定位】自然垂臂时在臂外侧,三角肌止点处。

【主治】1肩臂痛,瘰疬;2目疾。

【操作】直刺或向上斜刺0.8~1.5寸。

6.迎香

【定位】在鼻翼外缘中点旁,当鼻唇沟中。

【主治】1鼻塞,口㖞,面痒;2胆道蛔虫症。

【操作】斜刺或平刺,0.3~0.5寸。

(三)足阳明胃经

起于承泣,止于厉兑。分布于头面部、下肢外侧、踝关节前及第二趾外侧端(图9-5)。

本经共45穴,主治胃肠病,头面、目、齿、鼻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,对消化、神经、循环等系统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。

治疗胃肠病常用天枢、梁门、足三里、上巨虚、下巨虚、梁丘和内庭;治疗头面五官疾病常用地仓、颊车、四白、头维、下关、内庭和解溪;治疗神志病常用解溪、厉兑和内庭;丰隆有祛痰的功能;水道有利水的功能;足三里有强身保健的作用。

<div class="divimage"><img src="http://172.16.2.78/cartoon/book_file/1553/398411553/398412207/20140822150736/images/128/image4.jpg" border="0" class="imagecontent"></div>

1.四白

【定位】在面部,目正视,瞳孔直下,当眶下孔凹陷处。

【主治】1目赤肿痛,目翳,近视;2面痛,口㖞,胆道蛔虫症;3头痛,眩晕。

【操作】直刺0.3~0.5寸;或沿皮透刺睛明;或向外上方斜刺0.5寸入眶下孔。

2.地仓

【定位】在面部,口角外侧,上直瞳孔。

【主治】口眼㖞斜,流涎,中风失语,眼睑瞤动。

【操作】斜刺或平刺0.5~0.8寸,或向迎香、颊车方向透刺1.0~2.0寸。

3.下关

【定位】在面部耳前方,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。取法:在颧弓下缘凹陷处,当下颌骨髁状突的前方,闭口取穴。

【主治】1耳聋,耳鸣,聤耳;2齿痛,口㖞,面痛。

【操作】直刺或斜刺0.5~1.0寸。

4.天枢

【定位】在腹中部,脐中旁开2寸。

【主治】1腹胀肠鸣,绕脐腹痛,便秘,泄泻,痢疾;2癥瘕,月经不调,痛经。

【操作】直刺1.0~1.5寸。

5.足三里

【定位】在小腿前外侧,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下3寸,距胫骨前缘一横指。

【主治】1胃痛,呕吐,噎膈,腹胀,腹痛,肠鸣,消化不良,泄泻,便秘,痢疾,乳痈;2虚劳羸瘦,咳嗽气喘,心悸气短,头晕;3失眠,癫狂;4膝痛,下肢痿痹,脚气,水肿。

【操作】直刺1.0~2.0寸。

6.丰隆

【定位】在小腿前外侧,当外踝尖上8寸,距胫骨前缘二横指(中指)。

【主治】1咳嗽,痰多,哮喘;2头痛,眩晕,癫狂痫;3下肢痿痹。

【操作】直刺1.0~1.5寸。

7.解溪

【定位】在足背踝关节横纹中点,为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。

【主治】1头痛,眩晕,癫狂;2腹胀,便秘;3下肢痿痹,足踝肿痛。

【操作】直刺0.5~1.0寸。

8.内庭

【定位】在足背,第二、第三趾间,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。

【主治】1齿痛,咽喉肿痛,口㖞,鼻衄,热病;2腹痛,腹胀,便秘,痢疾;3足背肿痛。

【操作】直刺或向上斜刺0.5~1.0寸。

9.厉兑

【定位】在足第二趾末节外侧,距趾甲角0.1寸。

【主治】1齿痛,口㖞,咽喉肿痛,鼻衄,癫狂,热病;2足背肿痛。

【操作】浅刺0.1~0.2寸,或三棱针点刺出血。

(四)足太阴脾经

起于隐白,止于大包。循行于足大趾、内踝、下肢内侧及腹胸部(见图9-6)。

本经共21穴,主治脾胃病、妇科病、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。

治疗脾胃肠病常用大横、太白、公孙、隐白、阴陵泉和三阴交;治疗妇科病常用隐白、血海、太白、公孙和三阴交;小便不利常用阴陵泉、三阴交。

1.隐白

【定位】在足大趾末节内侧,距趾甲角0.1寸。

【主治】1月经过多,崩漏,尿血,便血;2癫狂,梦魇,多梦,惊风。

【操作】浅刺0.1~0.2寸,或三棱针点刺出血。

2.公孙

【定位】在足内侧缘,当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。

【主治】1胃痛,呕吐,腹胀腹痛,泄泻痢疾;2心痛,胸闷。

【操作】直刺0.5~1.0寸。

3.商丘

【定位】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处,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。

【主治】1腹胀,泄泻,便秘;2足踝肿痛。

【操作】直刺0.3~0.5寸。

4.三阴交

【定位】在小腿内侧,当足内踝尖上3寸,胫骨内侧缘后方。

【主治】1月经不调,崩漏,带下,阴挺,经闭,难产,产后血晕,恶露不尽,不孕,遗精,阳痿,**痛,疝气,小便不利,遗尿,水肿;2肠鸣腹胀,泄泻,便秘;3失眠,眩晕;4下肢痿痹,脚气。

【操作】直刺1.0~1.5寸。

5.阴陵泉

【定位】在小腿内侧,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。

【主治】1腹胀,水肿,黄疸,泄泻,小便不利或失禁;2**痛,遗精,妇人阴痛,带下;3膝痛。

<div class="divimage"><img src="http://172.16.2.78/cartoon/book_file/1553/398411553/398412207/20140822150736/images/128/image5.jpg" border="0" class="imagecontent"></div>

【操作】直刺1.0~2.0寸。

6.血海

【定位】屈膝,在大腿内侧,髌底内侧端上2寸,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。取法:屈膝,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上缘,二至五指向上伸直,拇指约呈45°斜置,拇指尖下是穴。

【主治】1月经不调,经闭,崩漏;2湿疹,瘾疹,丹毒。

【操作】直刺1.0~1.5寸。

7.大包

【定位】在侧胸部,腋中线上,第六肋间隙处。

【主治】1咳喘,胸胁胀痛;2全身疼痛,四肢无力。

【操作】斜刺或平刺0.5~0.8寸。

(五)手少阴心经

起于心中,出腋窝,止于少冲。分布于上肢内侧面的尺侧缘和小指桡侧端(见图9-7)。本经共9穴,主治胸、心、循环系统病证,神志疾病及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。

治疗心脏病常用极泉、阴郄、神门;神志病常用神门、少冲;舌咽病用通里、阴郄;血证常用阴郄;上肢内侧后缘痛、麻可用极泉、青灵、少海、灵道。

1.极泉

【定位】上臂外展,在腋窝顶点,腋动脉搏动处。

【主治】1心痛,心悸;2胸闷气短,胁肋疼痛;3肩臂疼痛,上肢不遂,瘰疬。

【操作】上臂外展,避开腋动脉,直刺0.5~0.8寸。

2.少海

【定位】屈肘举臂,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。

【主治】心痛,肘臂挛痛麻木,瘰疬。

<div class="divimage"><img src="http://172.16.2.78/cartoon/book_file/1553/398411553/398412207/20140822150736/images/128/image6.jpg" border="0" class="imagecontent"></div>

【操作】向桡侧直刺0.5~1.0寸。

3.通里

【定位】在前臂掌侧,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,腕横纹上1寸。

【主治】1暴喑,舌强不语;2心悸怔忡,悲恐畏人;3腕臂痛。

【操作】直刺0.3~0.5寸。

4.神门

【定位】在腕部,腕掌侧横纹尺侧端,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。

【主治】1失眠,健忘,痴呆,癫狂痫;2心痛,心烦,惊悸。

【操作】避开尺动、静脉,直刺0.3~0.5寸。

5.少冲

【定位】在手小指末节桡侧,距指甲角0.1寸。

【主治】1心悸,心痛;2癫狂,热病,昏迷;3胸胁痛。

【操作】刺0.1~0.2寸;或点刺出血。

(六)手太阳小肠经

起于少泽,止于听宫。循行于手背尺侧,上肢外侧面的尺侧缘,肩胛部、颈部、面部(见图9-8)。本经共19穴,主治胃肠病,头、项、耳、目、咽喉病,神志病,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。

治疗头项痛常用后溪、养老、支正、天窗、天容;治疗耳病常用听宫、后溪、前谷;治疗目疾常用后溪、养老;齿痛常用听宫、颧髎;咽喉痛可用少泽、前谷、天窗、天容;**病常用少泽、天宗;急性腰痛常用后溪、养老;肩臂背部疼痛常用后溪、养老、支正、肩贞、臑俞、天宗、秉风、曲垣、肩外俞、肩中俞等。

1.少泽

【定位】在手小指末节尺侧,距趾甲角0.1寸。

【主治】1头痛,咽喉肿痛,耳聋,耳鸣;2乳痈,乳汁少;3昏迷,热病。

<div class="divimage"><img src="http://172.16.2.78/cartoon/book_file/1553/398411553/398412207/20140822150736/images/128/image7.jpg" border="0" class="imagecontent"></div>

【操作】浅刺0.1~0.2寸,或三棱针点刺出血。

2.后溪

【定位】在手掌尺侧,微握拳,当小指本节(第五掌指关节)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。

【主治】1头项强痛,腰背痛;2目赤,耳聋,咽喉肿痛,癫狂痫;3盗汗,疟疾;4手指及肘臂挛急。

【操作】直刺0.5~0.8寸。

3.养老

【定位】在前臂背面尺侧,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。取法:屈肘,掌心向胸,在尺骨小头的桡侧缘,于尺骨小头最高点水平的骨缝中取穴。或掌心向下,用另一手指按在尺骨小头的最高点上,然后掌心转向胸部,当手指滑入的骨缝中取穴。

【主治】1目视不明,头痛,面痛;2肩、背、肘、臂酸痛,急性腰痛,项强。

【操作】以掌心向胸姿势,直刺0.5~0.8寸。

4.小海

【定位】微屈肘,在肘内侧,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。

【主治】肘臂疼痛,癫痫。

【操作】直刺0.3~0.5寸。

5.臑俞

【定位】在肩部,腋后纹头直下,肩胛冈下缘凹陷中。

【主治】肩臂疼痛,瘰疬。

【操作】向前直刺1.0~1.2寸。

6.曲垣

【定位】在肩胛部,冈上窝内侧端,在臑俞与第二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处。

【主治】颈椎病。

【操作】直刺或向外下方斜刺0.5~0.8寸。

7.听宫

【定位】在面部,耳屏前,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,张口时呈凹陷处。

【主治】1耳鸣,耳聋,聤耳,齿痛;2癫狂痫。

【操作】张口,直刺0.5~1.0寸。

(七)足太阳膀胱经

起于睛明,止于至阴。分布于眼眶,头项部,背腰脊柱旁,下肢后外侧及小指外侧端(图9-9)。本经共67穴,主治头面部,项背腰部,下肢部病证,神志病以及与之相关的脏腑病证等。

<div class="divimage"><img src="http://172.16.2.78/cartoon/book_file/1553/398411553/398412207/20140822150736/images/128/image8.jpg" border="0" class="imagecontent"></div>

第一至第六胸椎之间两侧的腧穴治心、肺疾病;第七至第十二胸椎之间两侧的腧穴治肝胆脾胃等疾病;第一腰椎到第五骶椎两侧腧穴治疗肾、膀胱、大肠、小肠、子宫等疾病。头面部病证常用京骨、攒竹、眉冲等;腰痛常用委中、昆仑。

1.睛明

【定位】在面部,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。

【主治】1近视,目视不明,目赤肿痛,迎风流泪,夜盲,色盲,目翳;2急性腰痛。

【操作】嘱患者闭目,医者押手轻轻固定眼球,刺手持针,于眼眶和眼球之间缓慢直刺0.5~1.0寸,不宜提插捻转,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;不宜灸。

2.攒竹

【定位】在面部,当眉头陷中,眶上切迹处。

【主治】1头痛,眉棱骨痛;2目视不明,目赤肿痛,眼睑瞤动,眼睑下垂,迎风流泪;3面瘫,面痛;4腰痛。

【操作】平刺0.5~0.8寸。

3.天柱

【定位】在项部,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,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.3寸。

【主治】1头痛,眩晕;2项强,肩背痛;3目赤肿痛,目视不明,鼻塞。

【操作】直刺或斜刺0.5~0.8寸,不可向内上方深刺。

4.大杼

【定位】在背部,当第一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。

【主治】1咳嗽,发热;2头痛,肩背痛。

【操作】斜刺0.5~0.8寸。

5.风门

【定位】在背部,当第二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。

【主治】1伤风,咳嗽;2发热,头痛,项强,胸背痛。

【操作】斜刺0.5~0.8寸。

6.肺俞

【定位】在背部,当第三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。

【主治】1咳嗽,气喘,咳血,鼻塞;2骨蒸潮热,盗汗;3皮肤瘙痒,瘾疹。

【操作】斜刺0.5~0.8寸。

7.心俞

【定位】在背部,当第五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。

【主治】1心痛心悸,心烦失眠,健忘,梦遗,癫狂痫;2咳嗽,吐血,盗汗。

【操作】斜刺0.5~0.8寸。

8.膈俞

【定位】在背部,当第七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。

【主治】1胃脘痛,呕吐,呃逆,饮食不下;2吐血,衄血,便血,呕血,贫血;3心痛,自汗,盗汗。

【操作】斜刺0.5~0.8寸。

9.肝俞

【定位】在背部,第九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。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

如遇章节错误,请点击报错(无需登陆)

新书推荐

绝宠坏丫头:全明星恶魔殿下 修真之临阵磨枪 出宅记(重生) 云英花嫁 带着异界大军回地球 妖孽儿子腹黑娘亲 惑国医妃 做大咖,就死磕了! 捡个女神当老婆 总裁大人:请下床